馬刺小球是一個以擅長低位進攻,能高位策應,具有強大內線牽制力和低位進攻能力的前鋒鄧肯(Tim Duncan)為核心,所設計出來的小球系統。馬刺小球跟我們熟悉的「跑轟小球」最大的不同是,馬刺有內線強大的鄧肯,而其他小球系統沒有,他們純粹利用鋒衛的擋切、空手跑動和掩護,進行跳投或快攻、切入的速度攻擊。



因為鄧肯的存在,馬刺小球才能打的如此另類、千變萬化、與眾不同,因為鄧肯的存在,可以讓馬刺小球兼具傳統「inside-out」的半場攻擊系統,利用內線牽制力和強攻,產生強弱邊的現象,再運用快速球的流動,製造外線出手或錯位攻擊,取得更有效的進攻目的。



馬刺小球不但可以玩跑轟,也能打半場進攻,他們的半場系統因為鄧肯的存在更有效率,也更能給對手帶來龐大壓力。



在馬刺小球的系統裡,馬刺白人中鋒邦納( Matt Bonner)變成為小球系統中,另一個得利的攻擊點,令塞爾蒂克防不勝防。



邦納是一名手感不錯,擅長跳投,不會低位攻擊和腳步,更不擅長肌肉對抗和禁區廝殺的白人中鋒,在馬刺的小球系統裡,他能利用鄧肯的牽制力和傳球,得到更多的「錯位」攻擊,因為防守他的中鋒、長人,一旦被他拉到禁區外圍,甚至三分線上時,對手的禁區、籃板、高度就會減弱,邦納的攻擊只要更穩定,馬刺更容易去掌握比賽。



塞爾蒂克對上馬刺,就面臨這個難題,不管是賈奈特(Kevin Garnett)還是派金斯(Kendrick Perkins),至少都會有一名長人被邦納拉到禁區外圍,降低波士頓的協防能量和禁區防禦,加上馬刺隊還有帕克、吉諾比里兩名突破高手,雙方一對陣,馬刺的戰術運用和打法,自然佔盡上風。



另一方面,馬刺小球也讓擅長防守和肌肉對抗的塞爾蒂克無從發揮,因為球不是在馬刺三巨頭鄧肯、帕克、吉諾比里手中,就是不斷的流動、製造空檔或錯位,塞爾蒂克的防守優勢、經驗與禁區包夾,都未能產生預期效果,馬刺也能打出自己喜歡的節奏。



這場東西區的高峰對決,還有另一個觀賞焦點是:「打球智慧」,馬刺顯然要比塞爾蒂克更老練、更火辣一點。



面對馬刺的防守,塞爾蒂克的衝擊力明顯不足,全場只有站上罰球線11次,罰進8球,塞爾蒂克三巨頭賈奈特、艾倫、皮爾斯三個人一共才罰了5次,塞爾幾乎沒有給馬刺的禁區和內線帶來什麼壓力,切入製造破壞的打法也很少,這樣的防守智慧,顯示馬刺的高段之外,也可以看到塞爾蒂克這支總冠軍球隊在打法和思維上的漏洞。



跟馬刺教練波波維奇( Gergg Popovich)一比,塞爾蒂克教練瑞佛斯(Doc Rivers)確實在執教火候和臨場應變上,遜了一點,掉了一級。



馬刺小球,如果還沒能真正體會他們的精義,下半季還有很多時間我們可以好好欣賞。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e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